1. 华教简介
1.1.我国华文教育萌芽于十九世纪,经压了英殖民地政府的干预,日本入侵的彻底摧毁,然后又是一连串教育法令的无情追害。
1.2.1961年的教育法令规定,不接受改制为国民中学的学校,将失去津贴。于是1962年后,我们剩下16间华文独立中学,成功维护母语教育的最重要堡垒。
1.3.1973年独中复兴运动是促成今天大部分华文独中欣欣向荣的里程碑。
1.4.独中是华人社会支持的学校。
2. 60间独中的分布
1961年改制前,马來亚半岛原有71间华文中学,改制后只剩下16间。1973年复兴运动后,有21间改制了的中学董事会成功复办独中,于是目前西马拥有37间华文独中。东马:沙巴9间,砂拉越14间,共60间。
3. 使命
董教总全国华文独中工委会在《华文独中建议书》 提出华文独中使命有四条:
3.1. 中小学十二年的教育是基本教育,华文独立中学即为完成此种基本教育的机构。
4. 方针
4.1. 坚持以华文为主要教学媒介,传授与发扬优秀中华文化,为创造我国多元社会新文化而作出贡献。
4.2. 在不妨碍母语教育的原则下,加强对国文和英文的教学,以配合国内外客观条件的需求。
4.3. 决定保持华文独立中学一直以来数理科的优越性。
5. 经费
5.1. 60间华文独中的维持和发展经费,全部来自民间。
5.2. 华社每年津贴每位学生大约RM300。以五万名独中生来计算, 华社每年要为独中捐献RM15,000,000。 (不包括学校建设费用)
6. 考试
6.1. 独中生一般参加两项考试:统一考试委员会主办的统一考试和政府主办的公共考试。
6.2. 统一考试,于1975年首办至今已有34年,每年的高初中考生人数约一万人。
6.3. 主办统一考试的目的在于
a. 统一衡量各华文独中的学术水准:
b. 为毕业生之升学与制造有利的条件:
c. 为国内外大专学院提供一项招生准绳:
d. 为社会人士提供一项征聘的依据。
7. 课程
7.1. 独中除兼授华、巫和英三种语文外,在高中阶段时,分流为理科班及文商班。
7.2. 由于独中的上课时间和课程的安排具有灵活的伸缩性,因此个别独中按需要设有电脑课程电子,电工,纺织,汽车修理等课程。
8. 出路
独中毕业不论是升学或就业都没有问题。目前,全世界已有十多个国家超过500所大专院校承认独中统考文凭并让持有该文凭的学生直升大学,这些国家包括:中国、香港、台湾、新加坡、英国、加拿大、澳洲、纽西兰、法国、俄罗斯、乌克兰等。此外,也有许多独中生进入本地数百所私立学院就读。一般独中生升学率都很高。华教斗士林连玉先生说:“我们的文化,就是我们民族的灵魂;我们的教育机关,就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堡垒。”
参考资料:《华文教育问与答 – 给关心子女教育的家长》。
1985年董教总中央宣教组出版。